国学导航 宋元学案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第060卷 卷六十 說齋學案(全氏補本)

  說齋學案  (全祖望補本)

  說齋學案表

  唐仲友     傅寅  (子)大東

  (父堯封。)      (子)大原

  (永嘉同調。) (從子)傅芷

  吳葵

  葉秀發(別見《麗澤諸儒學案》。)

  朱質(別見《麗澤諸儒學案》。)

  張端義(別見《慈湖學案》。)  

  唐仲溫

  唐仲義

  (並說齋學侶。)

  說齋學案序錄

  祖望謹案:永嘉諸先生講學時,最同調者,說齋唐氏也。而不甚與永嘉相往復,不可解也。或謂永嘉之學,說齋實倡之,則恐未然。述《說齋學案》。(梓材案:《說齋學案》,謝山所特立。)

  ◆永嘉同調

  提刑唐說齋先生仲友(父堯封。)

  唐仲友,字與政,金華人也,侍御史堯封之子。侍御以清德有直聲,先生兄弟皆自教之。成紹興二十一年進士,兼中宏辭,通判建康府。上萬言書論時政,孝宗納之。召試,除著作郎,疏陳正心誠意之學。出知信州,以善政聞。移知台州,嘗條具荒政之策,請以司馬光舊說,令富室有蓄積者,官給印歷,聽其舉貸,量出利息,俟年豐,官為收索,示以必信,不可誑誘,從之。鋤治奸惡甚嚴。晦翁為浙東提刑,劾之。時先生已擢江西提刑,晦翁劾之愈力,遂奉祠。先生素伉直,既處摧挫,遂不出,益肆力于學,上自象緯方輿、禮樂刑政、軍賦職官,以至一切掌故,本之經史,參之傳記,旁通午貫,極之繭絲牛毛之細,以求見先王制作之意,推之後世,可見之施行。其言曰:「不專主一說。苟同一人,隱之于心,稽之于聖經,合者取之,疑者闕之。」又曰:「三代治法,悉載于經,灼可見諸行事。後世以空言視之,所以治不如古。」痛闢佛、老,斥當時之言心學者,從遊嘗數百人。初晦翁之與先生交奏也,或曰「東萊向嘗不喜先生,」晦翁因申其意。陳直卿曰:「說齋恃才,頗輕晦翁,而同甫尤與說齋不相下。」同甫遊台,狎一妓,欲得之,屬說齋以脫籍。不遂,恨之,乃告晦翁曰:「渠謂公尚不識字,如何為監司。」晦翁銜之,遂以部內有冤獄,乞再按台。既至,說齋出迎稍遲,晦翁益以同甫之言為信,立索印,摭其罪具奏。說齋亦馳疏自辯。王魯公淮在中書,說齋家也,晦翁疑其右之,連疏持之。孝宗以問,魯公對曰:「秀才爭閒氣耳。」于是說齋之事遂解,而晦翁門下士由此并詆魯公,非公論也。或曰:「是時台州倅高文虎譖之東萊,東萊轉告晦翁。」案東萊最和平,無忮忌,且是時下世已一年矣。同甫《與晦翁書》曰:「近日台州之事,是非毀譽參半。」且言有拖泥帶水之意,則似亦未盡以晦翁之所行為至當者。同甫又曰:「平生不曾說人是非,與政乃見疑相譖,真足當田光之死。」則當時蓋有此疑,而同甫亟自白也。是皆失其實矣。文虎,小人之尤,殆曾出于其手。然予觀晦翁所以糾先生者,忿急峻厲,如極惡大憝,而反覆于官妓嚴蕊一事,謂其父子踰濫,則不免近于誣抑,且傷□□□。且蕊自台移獄于越,備受箠楚,一語不承。其答獄吏云:「身為賤妓,縱與太守有濫,罪不至死,但不欲為妄言,以污君子,有死不能也。」于是岳商卿持憲節卒釋之。然則先生之誣可白矣。又以在官嘗刊荀、揚諸子為之罪,則亦何足見之彈事。晦翁雖大賢,于此終疑其有未盡當者。且魯公賢者,前此固力薦晦翁之人也,至是或以家之故,稍費調停,然謂其從此因嗾鄭丙、陳賈以毀道學,豈其然乎!丙、賈或以此為逢迎,魯公豈聽之﹖夷考其生平,足以白其不然也。蓋先生為人,大抵特立自信,故雖以東萊、同甫,絕不過從,其簡傲或有之。晦翁亦素多卞急,兩賢相厄,以致參辰,不足為先生概其一生。近世好立異同者,則欲左袒先生,而過推之,皆非也。先生之書,雖不盡傳,就其所傳者窺之,當在良齋、止齋之下,較之水心,則稍淳,其淺深蓋如此。所著曰《六經解》一百五十卷、《孝經解》一卷、《九經發題》一卷、《諸史精義》百卷、《陸宣公奏議解》十卷、《經史難答》一卷、《乾道祕府群書新錄》八十三卷、《天文詳辯》三卷、《地理詳辯》三卷、《愚書》一卷、《說齋文集》四十卷,尚有《故事備要》、《辭料雜錄》諸種,而其尤著者曰《帝王經世圖譜》十卷。周益公曰:「此備《六經》之指趣,為百世之軌範者也。」又嘗取韓子之文合于道者三十六篇,定為《韓子》二卷。

  祖望謹案:乾、淳之際,婺學最盛。東萊兄弟以性命之學起,同甫以事功之學起,而說齋則為經制之學。考當時之為經制者,無若永嘉諸子,其于東萊、同甫,皆互相討論,臭味契合。東萊尤能并包一切,而說齋獨不與諸子接,孤行其教。試以艮齋、止齋、水心諸集考之,皆無往復文字。水心僅一及其姓名耳。至于東萊,既同里,又皆講學于東陽,絕口不及之,可怪也。將無說齋素孤僻,不肯寄人籬落邪﹖梨洲先生謂:「永嘉諸子,實與先生和齋斟酌。」其說似未然也。

  愚書

  制命在君,然不可居物之先,代終在臣,然不可享功之成,故用九以無首為吉,六三以含章為正。《詩》曰:「君能下下,以成其政。臣能歸善,以報其上。」

  命討天也,行之君也;威福辟也,佐之相也。惡者必懲,則奸民無盜跖之壽;善者必申,則賢士無原憲之貧。故君相不可以言命。

  人君有三畏:畏天命,畏民心,畏輔相之臣。

  大臣正君,其次謀國,其下謹身。

  正君之難,在制其欲,不窒其源,如決流何﹖不翦其根,如滋蔓何﹖

  防微消萌,力少而功多。

  位尊難安,德盛難全。

  勝人人必恥,下人人必喜。恥生競,喜生敬。(以上《君臣》。)

  避世非君子之心。

  中狹常易盈,內荏常易屈。

  君子之進退,風俗之樞機也。必退絕物其俗激,必進失己其俗競,不激不兢,以善天下之俗。

  莫神于天,以民從違;莫尊于君,以民安危。天且靈之,孰能違之;君且高之,孰能下之。

  道有興廢,民無淳漓。堯、舜至仁,不能絕天下之欲;幽、厲極暴,不能滅天下之性。以民為非古,是謂誣民;以道為不可行,是為賊道。

  遷都以復先業,何畏而猶有書﹖東征以卒圖事,何恤而猶有誥﹖未恤而強之從,必有逆命而陷于罪者,聖人蓋不忍焉耳。(以上《士民》。)

  為治者不可變常道,言治者不可厭常談。

  勤固勝怠,勤而非禮則勞。儉固勝奢,儉而非禮則偪。存小節而喪大體,君子不取也。

  善為教者反諸身。(以上《治教》。)

  怯不勝勇,勇不勝敬。

  古之為兵者,教之以孝弟忠信,惟恐其不君子也。後之為兵者,教之以權謀變詐,惟恐其不小人也。

  取民之財以養兵,不如使民自養之易供也。用兵之力以衛民,不若使兵自衛之甘心也。(以上《兵財》。)

  順命如順親,保性如保子,養心若養苗,馭氣如馭馬,防欲如防川,待物如待寇,一言蔽之曰誠。

  鏡固瑩,塵則昧之;水固清,風則濁之。塵去鏡明,風息水止,外物不干,天性乃見。

  親疏固有情,遠近固有勢,貴賤固有分。因其情,順其勢,明其分,微而草木,各得其所,是吾道之所以為異也。咈其情,逆其勢,忘其分,閨門之內,有所不行,是墨氏之所以為同也。吾道之異,適以為同;墨氏之同,祇以為異。

  德莫先于孝,孝莫難于保親之所與。庶人有身,推之天子有天下,有而保之,孝莫大焉。

  陰陽之說勝,則禮經廢;形相之說勝,則心術喪,錄命之說勝,則人事怠。失之己,求之天,君子不由也。

  由惡近善,蓬生于麻;由善近惡,絲涅于墨。

  謂道為難,若塗若川;謂道為易,若天若淵。謂之易輕而失,謂之難畏而止。勿畏勿輕,學而已矣。

  文以明道,或以蔽道;傳以通經,或以亂經;學以知性,或以汩性。說日益新,理日益昧。

  兼愛似仁,為我似義,清靜寂滅似無思無為。

  莫易欺于形,莫難欺于神。形視吾外,神視吾內。(以上《道學》。)

  未有欲有,既有欲其若無;未實欲實,既實欲其若虛。

  君子不絕人之情,亦不徇人之情。

  眾人徇利以犯難,賢者潔身以避害。載道以濟世,而不罹其患者,惟聖人乎。(以上《聖賢》。)

  說齋文集

  自古直道之行,本于正心誠意之閒,顯于舉賢放佞之際。故伯益告舜,先以儆戒無虞,罔失法度,繼以任賢勿貳,去邪勿疑。仲虺告湯,先以不邇聲色,不殖貨利,繼以德懋懋官,功懋懋賞。惟陛下防私如禦寇,存公道如護元氣。內察諸存心之初,勿使一毫或出于嗜好之私,而非先王之法度;外察諸用人之際,勿使一職或出于左右之譽,而咈天下之公議,儻有,則斷而去之;既去,則敬而守之。(館職備封劄子》。)

  荀卿有性惡之說,揚雄有善惡混之說,韓愈有上中下之說。性惡之說,為害尤大。世之言性惡者,皆以象藉口。吾觀象之行事,適足以見性之善,不知其惡也。象之往入舜宮,鬱陶之思,以偽為也,忸怩之顏,以誠發也。欺形于言,愧形于色,象之本心,固知偽之不可為也,其性豈不善哉﹖使象而性惡,則欺舜之言,居之必安,何愧之有﹖《易》言天地之情則于《咸》,言天地之道則于《恆》,至言天地之心則必于《復》。蓋方群陰剝陽,而至于六陰之用事,則天地之心或幾乎隱,及一陽動于下,有來復之象,則天地之心始可見。人之誘于物也,陰之剝也,俄然而復,陽之復也。象之忸怩,蓋其復性之際,復則不妄,至誠之道也。善言性者,當于復觀之。(《性論》。

  孟子書七篇,荀卿書二十二篇,觀其立言指事,根極理要,專以明王道,黜霸功,闢異端,息邪說,二書蓋相表裏。以吾觀之,孟子而用,必為王者之佐,荀卿而用,不過霸者之佐,不可同日語也。王霸之異,自其外而觀之,王者為仁義,霸者亦有仁義,王者有禮信,霸者亦有禮信;自其內而觀之,王者之心一出于誠,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霸者之心雜出于詐,故假仁以為利,利勝而仁衰,仗義以率人,人從而義廢,湯、武、桓、文由此分也。荀卿之書,若尊王而賤霸矣,乃言性則曰本惡,其善者偽也。夫善可偽,則仁義禮信何適而非偽也﹖四者既偽,何適而非霸者之心﹖吾以是知卿而用必為霸者之佐也。李斯之學,實出于卿,蓋卿有以啟之。或曰:「卿之言曰:『君子養心,莫善于誠。』又曰:『誠者,君子之所守,而政事之本也。』卿豈不知王道之出于誠哉!」曰:「子以為誠者,自外至邪﹖將在內邪﹖性者,與生俱生,誠者,天之道,非二物也。以性為惡、,則誠當自外入。外入則偽,惡所謂誠乎﹖吾觀告子先孟子不動心,又其言辯,幾與孟子埒。至于以義為外,以性為猶柳,故孟子力詆之。荀卿化性起偽之說,告子之儔也。」(《荀卿論》。)

  卿謂聖人惡亂,故制禮,然則禮強人者也。惡亂故制樂,然則正聲乃矯揉,而淫聲乃順其情者也。(見禮樂之末,而未揣其本,即性惡之說,吾故謂告子之流。(《讀荀子禮樂二論》。)

  天下有君子,有中人,有小人,而釋、老之說,皆有以中其欲。報應禍福,足以惑小人;超升解化,足以移中人;清淨寂滅,足以疑君子。小人曰:「吾罪惡貫盈,飯僧可以免;吾釁戾山積,焚章可以禳。不惟此也,且可以致福以增算,吾何為而不從釋、老也﹖」中人曰:「吾學釋而成,可以出入死生;吾學道而成,可以長生久視。與其溷濁世,處俗塵,孰若自在而遊樂國,蟬蛻而登蓬、瀛乎﹖吾何為而不從釋、老也﹖」君子則曰:「吾不取其教而取其道,吾不觀其外而觀其內。蓋其說深入乎死生性命之際,周盡乎天地鬼神之理,頗與吾《周易》合。至于披析示人,則又優于儒書,可以直造其本源,而不勞于積習。」此說一立,而釋、老之害牢不可破。嗚呼!小人中人既不可以道理深責,而報應禍福、超升解化之說皆誕幻詭譎,不待攻而自破。至于君子,則吾道之所賴以傳,乃惑于疑似之際,蕩然莫返。吁!可悲矣!生死鬼神之理,惟聖人知之。道家欲不死,佛家欲無生,皆未之知也。聖人明幽明之故,原始反終,知死生之說,精氣遊魂,知鬼神之情狀,然不諄諄以告人,慮學者之不能無惑也,故子路問鬼神,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蓋以事人所以事神,知生所以知死,不欲子路舍其常行而他求也。學者不求之《易》、《論語》之閒,而輕受愚夫之誑。平時高談,則曰:「吾學有所悟。」及遇利害事,不能毫釐,往往易其所守,幾不能自立,乃曰:「吾學出世法,求其死而不亡者。」噫!亦惑矣!昔孟子比楊、墨以禽獸,為其似是而非。今釋、老者,為己則一毛不拔,責人則摩頂放踵,是兼揚、墨而為之,其為禽獸也大矣!(《釋老論》。)

  聖人之傳道必以心,其端則始于至誠力學。後世求其說而不得,流入釋、老。以為道者當超詣頓解,徑進于聖人之域,相與用心不可測度之地,而學問修為之功幾于盡廢,捕風捉影,卒無分毫之得。曰:「吾之學,心學也。」內以欺己,外以欺人。(《顏曾論》。)

  謝山《唐說齋文鈔序》曰:「唐台州說齋以經術史學負重名,于乾、淳閒,自為朱子所糾,互相奏論,其力卒不勝朱子,而遂為世所訾。方乾、淳之學初起,說齋典《禮經》制本,與東萊、止齋齊名。其後浙東儒者絕口不及,蓋以其公事得罪憲府,而要人為之左袒者,遂以偽學詆朱子,并其師友淵源而毀之,固宜諸公之割席。而要人之所以為說齋者,適以累之,可以為天下後世之任愛憎者戒也。詳考台州之案,其為朱子所糾,未必盡枉。說齋之不能檢束子弟,固無以自解于君子。然彈文事狀多端,而以牧守刻荀、揚、王、韓四書,未為傷廉,其中或尚有可原者,況是時之官,非一跌不可復振者也。說齋既被放,杜門著書以老,則其人非求富貴者,不可以一偏遽廢之,是吾長于善善之心也。予少時未見說見說齋之文,但從深寧《困學紀聞》得其所引之言,皆有關于經世之學。深寧私淑于朱子者也,而津津如此,則已見昔人之有同心。說齋著書,自《六經解》而下,共三百六十卷,《文集》又四十卷,今皆求之不可得。近于《永樂大典》中得其文若干首,詩若干首,鈔而編之,以備南宋一家之言。因為論其人之本末,或謂「說齋自矜其博,常詆朱子不識一字,故朱子劾之」;或又言「說齋不肯與同甫相下,同甫搆之于朱子」,此皆小人之言,最為可惡。要之,說齋之被糾,所當存而不論,而其言有可釆者,即令朱子復起,或亦以予言為然也。

  ◆說齋學侶

  教授唐先生仲溫

  主簿唐先生仲義(合傳。)

  唐仲溫、仲義,金華人,皆說齋之兄也。自其父侍御堯封以及說齋,皆紹興名進士,家庭之閒,日相師授。仲溫,饒州教授。仲義,樂平主簿。(參蘇平仲說。)

  ◆說齋門人

  傅杏溪先生寅(附子大東、大原。)

  傅寅,字同叔,義鳥人也,學者稱為杏溪先生。自少神骨清聳,于經史百家悉能成誦。比長,益求異書讀之。說齋唐先生講學于東陽吳葵之家,先生之中表,因從之質疑問難,皆有授據可反復。說齋喜曰:「吾益友也。」及聞其升陑分陜之說,語門人曰:「職方輿地,盡在同叔腹中矣。」先生于天文地理、封建井田、學校郊廟、律歷軍制之類,世儒置而不講者,靡不研究根穴,訂其■謬,資取甚博,參驗甚精。每事各為一圖,號曰群書百考。大愚呂先生見其《禹貢圖》曰:「是書可為集先儒之大成矣。」嘗延之麗澤書院中,列坐諸生,揭其圖,使申言之,且曰:「以所能者,教人所不能者。理之所在,初無彼此。」諸生弗以門戶之見恥受教也,先生亦樂為之盡。時人服大愚之善下,而益嘆先生之學之邃也。嘗舉文中子之說「人不里居,地不井授,終為苟道」,反覆太息,謂「《周禮》,太平之書。于時九等授田,家給人足,泉府之設,特以備凶荒,原非常用。況是書體有本末,用有先後,若大綱不舉,而獨行所謂國服為息者,是猶取名方中百品之一而服之,及其害人,則曰為是方者,固名醫也。熙寧諸賢,但知力攻青苗,而未知以此折之,是以不足以詘其說」。故先生之書,于成周制產分郊、作貢授賦之說尤詳。嘗遊江、淮,縱觀六朝故,南北形勝,證諸史牒,而得其成敗興衰之故,歷歷如指諸掌。然自經制事功之學起,說者病其疏于踐履,而先生之教人,則謂下學上達,各有次第,舉而措之,尤非可以一蹴語者。故其教人必先以《小學》,授以《曲禮》、《內則》、《少儀》、《鄉黨》諸篇,使其日用之閒,與義理相發明,而知道之與器未嘗相離也。先生精于古今軍制,而從未嘗教人讀兵書,曰:「胸中無《論語》、《孟子》為之權衡,遽聞譎詐之言,則先入者為主,害心術矣。」蓋其所以學與所以教者如此。家居,非公事不至官府。長吏之賢者,或造而問政,則蓋言無隱。人有隱被其賜者,而未嘗洩也。所與交遊,其官至執政,或臺諫,則不復與之通問。州里有事,以身任之而不辭。里中與馬師文、孫居敬最相契。永嘉戴少望聞其名,執贄願交。大愚之登朝也,累以先生之學行為言。黃文叔與彭止堂輩爭欲薦之,或言先生必不可屈,乃止。其後館于黃商伯之家最久,賓主之閒,日以義利相箴切,不為無益之語。先生既不仕,無錄,又不屑治生產,商伯持浙西庾節,遺以錢五十萬,先生悉散于宗族鄰里,無所留。晚益貧,太守孟猷聞而嘆曰:「不可使賢者饑餓于我土地。」乃捐俸以倡,諸好義者為買田築室于東陽之泉村。黨禍既作,先生杜門不出。其詩閒遠古淡,有淵明、康節風。初,說齋以其學孤行,于東萊亦絕不通問。葉秀發、朱質雖以呂氏弟子來學于唐,而其統未合。朱子則互相糾奏,至先生始和齋斟酌,無復乖刺。先生諸子,大東承其家學,敦愨有父風,而大原從慈湖楊先生遊,從子定學于朱門。一家之中,旁搜博採,不名一師。

  主簿吳先生葵

  吳葵,字景陽,其家以貲雄于東陽,與郭氏埒。郭氏有西園、南湖、石洞三書院,招延呂成公、薛象先之徒,教授子弟,而吳氏亦有安田書院,初則徐天民主之,已而唐說齋主之,皆攜弟子百餘人以至,遠近驚愕。先生既從名師儔經彙史,尤好遊,短棹獨往,一覽數州。葉水心仕江、淮閒,先生遊輒過之。水心為之飯,問其所為,笑而不答。杏溪先生傅寅者,說齋上座弟子,而先生之外弟也,忘年事之如師。杏溪家貧,先生為之紀理其家,相與終身,不失尺寸。淳熙大荒,匝其居數十里,皆其所養生而送死也。累官通山縣簿,有聲,民皆化之。攝大冶縣,以德導民,大治。監利濟局,嘆曰:「吾本無仕進意,今老矣。」遂奉祠卒。水心為志其墓。

  知軍葉先生秀發

  侍郎朱先生質(並見《麗澤諸儒學案》。)

  直言張荃翁先生端義(別見《慈湖學案》。)

  正言金先生式

  金式,字元度,金華人,從說齋遊。淳熙十一年進士,以右正言終。在官三十年,清貧如一日。鞏豐狀其行,謂「金華之人傑。」(參《嘉靖金華志》。)

  ◆杏溪家學(說齋再傳。)

  傅先生定

  傅定,字敬子,杏溪先生兄子。杏溪自程其子姓于學,嚴而有節。晚乃遣先生遠之建安,受業文公之門。文公集中有《與傅敬子書》,即其人也。參《柳待制集》。

  (雲濠謹案:黃晉卿記杏溪祠堂,言「先生受業朱門,得其微言奧旨,歸與諸弟共講」云。)

  ◆杏溪門人

  進士傅先生芷

  傅芷,字升可,義烏人也。淳熙五年進士,精于經史之學,為杏溪上弟子,從遊之士極盛。未仕而卒。所著有《南園詩文集》二十卷、《南園講錄》。 ??????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www.guoxue123.com © Copyright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