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儒家文献资料汇编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唐鹤征

 

  〖唐鹤征〗(1538-1619年)字元卿,号凝□。明武进(今属江苏)人。隆庆进士。历任礼部主事、工部郎、尚宝司丞、光禄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南京太常等职。任太常寺少卿时,曾请以陈献章从祀孔庙。后来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唐氏自九流百家、天文地理、稗官野史,无不究极,其学渊源于王守仁之学,,属于南中王门,但又不尽同于王学。鹤征乃唐顺之之子,其学术思想受父之影响较大,黄宗羲谓其学“得之龙溪(王畿)者为多,故言于龙溪只少一拜”。关于宇宙本原问题,他提出了“乾元生三子”的理论:乾元所生三子,曰天,曰人,曰地,人生于乾元,天地亦生于乾元,故并称之曰“三才”。从而否定了“天能生人”的传统说法。“乾元”是“气”的别名,“盈天地之间,一气而已。生生不已,皆此也。乾元也,太极也,太和也,皆气之别名也。自其分阴分阳,千变万化,条理精详,卒不可乱,故谓之理,非气外别有理也”,“知天地之间,只有一气,则知乾元之生生。皆是此气”。可见,“乾元”不是抽象的精神本体,而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这种“气本论”的思源于张载,鹤征曾谓“盈天地间,只有一气,唯横渠先生知之”。唐氏的心性之说,也较有特色。他认为,心不过是五脏之心,舍五脏之外无心,“心之官本思”,“心与行非有二也,自其浑含谓之心,自其运旋谓之行,唯其心之生生不已,故其行之运旋不息”。心的妙处在“方寸之虚”,是容纳“性”的宅所。此“方寸之虚,实与太虚同体,故凡太虚之所包涵,吾心无不备焉,是心之灵即性也”,舍心,则性无所于宅;舍性,则心不得而灵。在认识论方面,唐氏强调“自得”和“悟”。认为君子深造之道,舍自得别无出路;欲自得,舍悟别无得路。“悟”虽为禅宗术语,但他对“悟”的解释不同于以往心学,提出“彼谓一悟便一了百当,真圣门中第一罪业也”。他主张“悟”要在学习中进行,学应该“日有孳孳,死而后已”。在知行关系上,他认为知不能脱离行而独立存在,没有即等于没有知,特别重视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主张“知易行难”。唐氏受道家思想影响比较大,曾运用老、庄某些理论解说《周易》,其中含有一些朴素辩证法思想,如认为事物都是永恒运动变化的,矛盾的对立面是相互转化的,等等。唐氏对孟子提出的养气之说表示赞赏,以为所谓理、性、神都是气之最清处,养气就是要养得清明之气。他对“格物致知”也有自己的看法,虽然认为“知”是“良知”,但不同意王守仁以心、意、知为物而格之的说法,也不同意朱熹的事事物而格之的主张,提出将“格”训为“格式”,即法则,“格物”就是要使物物皆得其则。在道德修养方面,强调“慎独”,即慎干一念未发之前。唐氏著有《桃溪札记》、《周易象义》、《周易合义》、《皇明辅世编》、《宪世编》、《太常遗著常州府志人物志》、《太常遗著》、《武进县志》、《重修常州府志》、《南游记》、《元卿三稿》等。唐鹤征名义上属南中王门学派,但他是从王学中分化出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力图纠正王学末流的弊病。其心性说为“从来言心者所不及”(明儒学案》),在宋、明、清思想发展史上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www.guoxue123.com © Copyright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